<nav id="7d9vn"></nav>

        <cite id="7d9vn"><ins id="7d9vn"><strike id="7d9vn"></strike></ins></cite>
        <progress id="7d9vn"></progress><thead id="7d9vn"><track id="7d9vn"><meter id="7d9vn"></meter></track></thead>
        1. <span id="7d9vn"><noframes id="7d9vn">
          弘揚漢語古籍 傳承國粹精華

          答萬季埜詩問 作者:吳殳

          答萬季埜詩問

          清代詩論著作。1卷。吳喬著。全書為問答形式,共27則。其論詩重視“命意”,要求“其中有人”,反對拘泥聲韻,執著死法;提倡“三百篇”的傳統,尊唐、薄宋,力貶明詩;強調詩的特征,并以米“釀而為酒”與“炊而為飯”來比喻詩與文的差異。在回答具體問題中,體現出吳喬的反擬古主義的詩歌主張。清初反擬古主義,始有錢謙益,其后馮班、吳喬等起而響應。吳喬論詩,主張詩要有寓意,他認為,唐詩的優點,就在于“讀唐人詩集,知其性情,知其學問,知其立志”,而“明人以聲音笑貌學唐人”,只是注重修辭形式,結果“千人一體”,終不能超過唐人。他最推崇的是晚唐李商隱的詩,這也可能與他推崇委婉寓意的詩歌主張有關,他曾選錄李的無題詩,猜度其意旨,作《西昆發微》。吳喬認為擬古詩內容空虛,而強調寓意,這基本上抓住了要害。他指出“詩中須有人,……詩而有境、有情、則有人在其中”?!坝腥恕迸c否、寓意的存無,決定詩句的“死”、“活”。詩句的死、活另外還與表現手法有關,在此方面,他最崇尚的是詩三百的“比興”手法,“大抵文章,實做則有盡,虛做則無窮。雅、頌多賦,是實做,風騷多比、興,是虛作。唐詩多宗風騷,所以靈妙”。他還比較了唐、宋、明各代詩歌,認為“唐人作詩, 自述己意,不必求人知之,亦不在人人說好,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,明人必欲人人說好,故不相入”,宋、 明詩的局限,就在于太實太露,無言外之意,而不象唐人那樣“實話亦虛”?!氨扰d意在言外,不可以言求意”,這就是吳氏重視比興的原因。答問中,吳氏還指出了詩文的區別, “唯是體制辭語不同”,兩者都需有寓意,但是具體表現形式又不同。在論詩歌的演變時,他堅持“變復”主張, 強調“復”的同時,要“變”,這也是對擬古派的反動,這種見解是合乎藝術發展史的運動規律的。

          版權所有©學霸圖書館   網站地圖 滇ICP備2023006467號-48
          欧美日韩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,欧美韩国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亚洲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,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